从《藜蒿炒腊肉》谈赣文化
文章简介:赣剧《松柏巷里万家人》的主题方君不见,粤语曾领歌坛风骚数十载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底蕴。在加快南当然,《藜蒿炒腊肉》的成功离不这两年,国家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当我们不再为《藜蒿炒腊肉》入选赣剧《松柏巷里万家人》的主题方言歌《藜蒿炒腊肉》入选了小学音乐教材最近成了热议的话题。乍听之下,觉得惊讶。咱老百姓的一道家常菜,居然登堂入室,变成阳春白雪了。细细品味,这种惊讶其实是长期以来,对咱赣文化缺乏自信的表现。
君不见,粤语曾领歌坛风骚数十载,闽南语也曾在乐坛风靡一时,东北二人传也唱到了春晚,咱赣语歌上了小学音乐教材,何须大惊小怪!
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底蕴。在加快南昌城市建设的今天,在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的当下,我们需要更多的南昌文化品牌崛起,像《藜蒿炒腊肉》这样个性鲜明、琅瑯上口的方言歌应该多多益善。高雅文化不能一味陽春白雪,要在內容上贴近老百姓的生活,否则只能是曲高和寡。民俗文化不能一味下里巴人,既要迎合老百姓的需求,又要提高文化品味,否则难登大雅之堂。
當然,《藜蒿炒腊肉》的成功离不开电视的推广。不知是《松柏巷里万家人》成就了方言歌《藜蒿炒腊肉》,还是方言歌《藜蒿炒腊肉》造就了《松柏巷里万家人》的热播。也许是兼而有之。但有一点,值得肯定的是好的文化还需要好的宣传。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,好酒也需要包装,也需要借助大众媒体的传播。
这两年,国家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,咱南昌也不例外,许多国有文艺院团的文艺工作者,放下了身段,舍弃了光环,走向了市场。文化体制改革,既是压力,也是动力。如何传承赣文化,如何推動赣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,是众多文艺工作者必须深思的课题。
当我們不再为《藜蒿炒腊肉》入选小学音乐教材而惊讶时,当我们耳边时常响起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时,当越来越多的赣文化品牌耳熟能详时,咱赣文化的春天就来了。
页:
[1]